行业要闻

科技为水果解锁更多“面孔”

发布时间:2024-10-09 13:22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市场上的水果品类十分丰富,但“老面孔”出现得多了,总是缺少了点“吸引力”。这时,长着“新面孔”或具有“新内涵”的水果便格外受到市场青睐,身价也水涨船高。今年以来,在一项项新技术的支撑下,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水果新品种,不仅提升了果农的经济效益,也为消费者的果盘子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营养。

      技术创新保障供应

  充足的水果供应背后,是在科技助力下水果产业的提质升级。

  蓝莓凭借酸甜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获得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但受制于产量、采摘成本等因素,进口蓝莓的售价一直较高,“劝退”了不少蓝莓爱好者。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日远介绍,种植在北方地区的普通国产蓝莓,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到9月。其余时间消费者想吃蓝莓,就只能购买进口产品。但进口水果价格一般较高,且长时间运输导致其口感变差。

  为了填补蓝莓上市的“空窗期”,陈日远及其科研团队用8年时间攻克了品种适应性筛选、品质调控等关键技术,最终筛选出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的南高系列大果蓝莓。南高系列大果蓝莓可在每年1月到4月上市,售价较同期上市的进口蓝莓低。同时,研发团队致力提升果品甜度,将南高系列大果蓝莓的平均糖度增至12%到14%,最高可以达到16.9%。如今,得益于新品种的研发,越来越多又大又甜且价格较低的蓝莓出现在市场上。

  此外,我国水果产业还在寒地育种方面取得了一些亮眼成绩,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培育出“苹香”“寒红”“寒香”等梨新品种12个。其中“寒红”“寒香”等品种在吉林、辽宁、内蒙古与河北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3万余亩。

  “研究所推出了多个根据不同熟期、不同质地和不同用途,经过多年选育而成的果树新品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申海林介绍,研究所还采用了一些栽培新技术,如梨的纺锤形密植栽培技术、苹果的细纺锤形密植栽培技术、葡萄的避雨优质高效栽培模式,通过这些新技术可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为果品的优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育种创新提升品质

  近年来,葡萄品种迭代升级速度加快,葡萄的传统品种竞争力越来越小。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秦皇岛绿佳家庭农场农场主邢艳丽介绍,在她上小学的时候,传统葡萄卖得特别好,但是近年来,销售却不太乐观。目前,农场采取了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昌黎果树研究所”)合作的方式,引进了全新的“光系列”葡萄新品种。

  昌黎果树研究所负责人表示,随着市场不断发展,传统的玫瑰香、巨峰等葡萄虽然依旧口味突出,但却存在含糖量不高、成熟期晚等缺点。研究所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成功培育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光系列”葡萄新品种,春光、蜜光、宝光、金光、脆光等已经正式面市,并在多地进行了试验种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光系列’葡萄一年能长两茬,不仅果实香甜可口,优质果率更是高达95%,品质比传统品种高出许多,产量大幅提高。现在园区的新品种葡萄均价每斤38元,我们的收入翻了好几番。”邢艳丽说。

  “‘光系列’葡萄的成功培育可以说是葡萄产业的一次变革,新品种不仅保留了巨峰系葡萄的抗病性,在含糖量、外观颜色、产量等方面也实现了重大突破。”昌黎果树研究所葡萄研究室主任李敏敏介绍,“光系列”葡萄新品种一上市就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葡萄的售价从之前的几元一斤增加到30多元一斤,亩效益高达10万元,并且供不应求。

  果品同质化导致水果果价降低,市场销售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洪立介绍,目前我国大红、桂红龙、富贵红等红皮红肉品种火龙果种植面积占火龙果总种植面积的比例超过95%,品种多样性不足,优异新品种数量少。培育更具特色的新品种,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成为火龙果育种的重要方向。

  “在我们的资源圃里,有些品种的火龙果很好吃,但不高产、抗病性差。有些品种虽然不好吃,但抗病性强。所以我们会从种质资源中选择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李洪立表示,育种目标来源于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市场需求,科研人员会制定出不同的育种目标和方案。例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相关研发团队选育出的“双色1号”火龙果,果皮呈暗红色,但果肉为红白双色;“金燕窝”火龙果则是黄皮白肉,口感爽滑细腻。这些品种的出现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

  业内专家指出,未来,要不断夯实基础,要在精选鉴定材料、准确评判可利用性上下功夫,打通种质资源和育种深度融合“最后一公里”,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变为可利用的亲本材料优势,选育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水果新优品种。

      杂交品种丰富选择

  除了改良优化已有水果品种,科研人员还研发出全新的水果品种,为消费者带来新的味觉体验。

  被誉为“21世纪水果骄子”的杂交杏李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引种到国内的,连续多年在全国多点区域化试验中表现突出,深受果农和消费者青睐。杂交杏李是通过李和杏杂交后再与李回交培育出的种间杂交新型水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杂交杏李创新团队负责人介绍,在引种实践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杂交杏李的果好,但树难栽,于是从遗传改良、高效栽培技术、基础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围绕优质、高产和高抗等育种目标,系统收集、保存和评价了世界范围内优异杏、李属种质资源356份,筛选出抗寒、抗裂果相关的核心育种群体2个,突破了杏李、杏和李远缘杂交坐果率低、未成熟胚挽救等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探明了审定的7个杏李新品种的开花习性、花粉活力和杂交亲和性等生殖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高效的授粉品种配置组合,建立了负载量调控、树体营养和果实品质无损诊断等高效栽培技术,支撑了全国杏李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杂交杏李栽培面积约30万亩。其中,近一半分布在新疆的南疆地区。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营建的“恐龙蛋”和“味帝”杂交杏李园,实现了每年亩产商品果1—2吨,园头鲜果价格达到每千克15—25元,每年亩产净收益超1万元,为农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有力支撑了乡村经济发展。

  除了成功培育引种到国内的杂交水果之外,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成明团队历时15年也研发出了世界上首个龙眼和荔枝杂交的新品种“脆蜜”。

  “在植物分类学上,龙眼和荔枝分属于无患子科的龙眼属和荔枝属。两属在生物学习性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某些重要性状上也有很好的互补性,两属间的杂交可培育出综合性状更加优异的新品种。”刘成明表示,“脆蜜”正是这样的新品种,以石硖龙眼为母本,以紫娘喜荔枝为父本,通过属间杂交育种方式选育出。其果肉嫩脆,完全无渣,糖度高达20%至24%。

  龙眼和荔枝虽然外形、口感相似,但二者间存在强大的生殖隔离,想要杂交成功非常困难。

  刘成明介绍,“脆蜜”能够杂交成功,靠的是“瞒天过海”。相关科研团队研制出授粉液配方,让龙眼柱头在授粉时把荔枝花粉误认为是龙眼花粉,最终通过有性杂交育种方式,让“脆蜜”成功诞生。

  虽然由龙眼和荔枝杂交而成,但“脆蜜”仍属于龙眼的一个品种。由于属间杂交具有偏母遗传性,“脆蜜”约90%的性状像龙眼“妈妈”,只有10%的性状像荔枝“爸爸”。

  除了口感新奇,“脆蜜”还具有抗寒、晚熟等特点。哪怕到了冬季,只要最低气温大于等于零摄氏度或零下低温持续时间不长,就不会对它的生长造成影响。这有利于其产区的进一步扩大。此外,“脆蜜”相比龙眼成熟期更晚,最晚可以延迟一个半月,使其能够与“进场”较晚的同类进口水果“同台竞技”。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