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3 18:03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营养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营养不良问题仍然存在。为提升公众健康,我国积极探索构建标准化营养不良预防和治疗体系,如建设“无饿医院”、规范化外科营养诊疗示范病房。专家表示,通过建立多学科团队、开展营养不良防治健康教育、规范诊治流程以及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举措,促进临床营养治疗发展。
患者是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的人群
数据显示,20%—60%的患者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30%—80%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显著的体质量丢失。营养不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和医疗费用增加,生活质量降低,生存时间缩短,死亡率升高。入院时的营养不良可预测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率,并与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临床并发症的增加有关。《国民营养计划(2017年—2030年)》明确,将提高住院患者营养筛查率和营养不良住院患者的营养治疗比例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并对临床营养管理、营养监测管理体系建设、营养能力建设、营养健康知识普及等提出明确要求。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主任石汉平介绍,医院是营养不良发病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患者是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的人群,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如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社区居民,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及慢病患者尤甚。
在近日举行的2024国民营养计划·临床营养行动大会上启动了“无饿医院”建设项目。石汉平表示,“无饿医院”的内涵是及时识别患者的营养风险,尽早诊断营养不良,及时进行营养干预,尽可能减少诊疗活动对饮食的干扰,确保患者住院期间得到合理的营养治疗,有效预防医源性或院内营养不良,治疗疾病相关性营养不良,提升治疗效果,确保在院患者无饥饿状态(营养不良状态)。“通过比较肠内营养联合营养会诊、单纯肠内营养治疗和无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明确得出‘无饿医院’模式明显使患者获益,营养会诊及规范的营养治疗对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起到关键性作用。”
专家表示,在“无饿医院”建设中,医疗团队将更加注重对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和监测,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这可能包括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提供营养补充剂、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等。同时,医院还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营养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营养不良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此外,“无饿医院”建设项目也将促进多学科合作。营养师、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将共同协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营养支持和治疗。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支持营养治疗途径多样化个性化
近年来,我国在营养治疗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除了“无饿医院”,还开展了规范化外科营养诊疗示范病房建设;在治疗方法上,我国支持营养治疗途径多样化、个性化,提高了营养治疗效果和针对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务处处长王莉曾表示,国内外关于营养不良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尚无经验可循,在此大背景下,构建院内营养不良管理体系,建设“无饿医院”还需从以下多个方面努力。
一是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推进具体措施落实完善多部门联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医务部门牵头“无饿医院”建设,医院成立“营养诊断室”,增加营养门诊种类,梳理人体成分分析等检查流程,将营养管理相关内容纳入电子病历系统管理,规范营养收费流程,设立医学营养食品调配室等,为规范诊断及治疗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总务后勤部门密切配合,提供医院标准化膳食服务,增加供应频次,并增加膳食种类与风味,提供随时订餐、随时送餐服务,积极提升服务效率及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二是建立营养管理培训和宣传体系,全面提升营养管理理念。培训人员覆盖医院全体员工、患者及患者家属。采取多种培训形式,促进各类人员更新营养管理理念。多种形式加强宣教,制作“无饿医院”“人体成分分析”等宣传资料,以折页、易拉宝等形式,营造“无饿医院”建设氛围。创新护理宣教形式,使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营养诊断目的、膳食营养等内涵,走出营养误区,做到合理饮食。
三是健全规范化营养风险管理、营养治疗的常态工作机制,医师、营养师、药师和护士共同实施营养三级诊断(营养筛查、营养评估、综合评价)、营养查房、营养治疗、营养监测及随访等全流程管理。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