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饮料产业:是传统的,也是朝阳的

发布时间:2024-12-06 13:10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就“搞创新”这件事来说,饮料产业是“先行者”,也是“优等生”,交出的创新答卷既能让外行人看见“热闹”——酒味汽水、茶味咖啡等新产品层出不穷,超大瓶身、IP联名等新包装花样繁多,也能让内行人看见“门道”——5G工厂、零碳工厂纷纷投产,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这样“有里儿又有面儿”的创新为这一传统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日前举办的2024中国饮料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饮料产业拥有了一个“终极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成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更健康 喝起来既要没负担还要有营养

  饮料是最贴近终端消费者的快消品之一,该产业的一举一动都与大众消费市场的风向有关。40年前,我国饮料品种还十分单一,汽水就是饮料的代名词。经过40余年的发展,饮料品种已经发展到包括包装饮用水、果蔬汁类及其饮料、碳酸饮料、蛋白饮料、茶类饮料、咖啡类饮料、植物饮料、风味饮料、特殊用途饮料、固体饮料和其他类饮料在内的11大类65小类,品类之丰富几乎到了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程度。如今,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公众对膳食营养的需求日益增加,也对饮料产品的更新换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料不仅要解渴、好喝,还要喝起来没有负担,最好是能喝得营养又健康。

  这一需求自然投射到了饮料市场。“一项调研结果显示,2017年到2023年的6年里,产量占规上企业总产量46.4%的18家饮料企业的75种产品平均糖含量从6.3克/100克降到了4.8克/100克,降幅达24%;新研发产品269种,平均含糖量为3.65克/100克,其中低糖和无糖产品占65%。”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减油、减盐、减糖是整个食品产业共同的任务。对饮料产业来说,把糖减下来十分重要,但也很不容易。值得骄傲的是,饮料产业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绩。谈及“减糖大业”的下一步工作,陈君石提出,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饮料产业要理直气壮地使用甜味剂,避免受到不实舆论的影响。“尽管市场上可能更倾向于天然甜味剂,但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量,天然甜味剂并不必然优于合成甜味剂。无论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只要是国家批准的甜味剂品种,就是安全的。而真正需要在意的是,当前市场上并没有口味能够完全媲美蔗糖的甜味剂,相关企业要在这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除了低糖、无糖饮料外,近年来,追随着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我国饮料市场上还出现了其他热点,例如,具备低热量、富含电解质等健康属性的椰子水,更好保留新鲜水果原汁原味的NFC果汁,外星人电解质水、东鹏特饮等特殊用途饮料,以及当下备受关注的添加了食药物质或其他营养素的饮料。

  总体来看,饮料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健康化、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含糖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饮料企业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无糖和低糖产品,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满足。同时,以茶类饮料、蛋白饮料、特殊用途饮料为代表的营养性、功能性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在饮料总产量中的占比日益上升。

  “产业想更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就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而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引领和支持,也需要相关企业发力科技创新,并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陈君石如是说。

  “食品界的使命,是让美味的食品更健康,让健康的食品更美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提出,可通过多种形式,在保证产品安全、风味的前提下,赋予饮料更多健康属性,加大对特殊用途饮料的科普力度,鼓励企业充分利用食药物质研发针对运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特定人群的饮料产品。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看来,对于提升居民营养健康水平,饮料或许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我国各地区居民的营养摄入情况也不尽相同,不少人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例如,沿海地区居民的水产品摄入较多,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居民畜禽肉类摄入较多,水产品、水果的摄入相对较少。饮料企业可以通过将特定的营养素添加到饮料产品中帮助改善这一局面。”丁钢强说。

  更高效 让生产简单可控有效率

  车间内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员工工作情况、能源使用情况、实际生产量及完成率等,各类核心数据“一目了然”;经销商订单自动同步,被纳入生产计划,系统将协调运力进行运输,运输过程进度可视;“一箱五码”实现了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渠道终端数据化管理……这是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推进数智化升级多年后,如今的样子。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数智化本部总监李鹏介绍,近年来,公司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探索打造5G+智慧工厂,有效实现了营收增长、库存下降、运费降低、人效提升。

  “近年来,规模以上饮料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张金泽说。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调研显示,如今,部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已取得良好成效,娃哈哈、农夫山泉、崂山矿泉水等一批饮料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及成果,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评选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等。

  实现数字化转型意味着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推动企业之间的数据链接和产业链协同,迎接新发展。但对于企业尤其是饮料企业这类传统制造企业来说,推进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把‘现有的纸质系统搬到线上’,而是企业对流程的再造,是企业放眼未来,对各环节进行优化,让流程更简化、更受控、更高效。数字化系统的建设不容易,像‘十月怀胎’;让数字化系统创造价值更不容易,像是把婴儿培养成才。”达能(中国)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工业技术总监靳国兴提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分为3个阶段,前期准备、思维转变,项目实施、变更管理,全员践行、持续改进。企业要正确认识数字化转型,并制定科学的计划,让数字化系统融入每一位员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所也在积极行动,以帮助企业寻找通关的最优路径,相较于电子、汽车及工程机械等产业,饮料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尚处于初级阶段。燕山大学数字化设计制造团队成员蒋展鹏表示,一些企业虽开展了数字化转型实践,但苦于缺乏参考,转型进度相对滞后。为解决这一问题,燕山大学数字化设计制造团队针对饮料产业数字化转型现状,结合其“短流程生产”的特点,在总结饮料企业数字化转型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其他产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开展了生产管理数字化架构有关研究,以助力饮料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饮料生产管理的一次革命。未来,我们希望通过AI赋能数字化工厂、虚拟工厂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能源使用,借助柔性制造系统,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饮品的需求。”

  “开展数字化工厂建设,是发展新兴产业、提升我国先进制造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更是抢占未来高技术领域阵地、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挑战的必然选择。”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全国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鹏透露:“为助力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国家标准《食品生产数字化工厂通用技术要求》正在加快制定,目前已经形成了标准草案,日后会发布征求意见稿。该标准将通过运用国际先进的功能安全技术知识,结合智能制造行业数字化车间的自身特点,为食品生产数字化工厂的新建和改扩建提供指导。”

  更绿色 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脉动的大蓝瓶上顶着一个有点可爱的瓶盖,瓶盖上的品牌名和下面的弧线形成了一个“笑脸”,弧线上刻着一行字——“来自碳中和工厂”。这是脉动近年来推进碳中和工厂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饮料产业绿色化发展的有力证明。

  近年来,饮料产业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环发展体系,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相关企业从产品降塑、节能降耗等多方面践行绿色制造。例如,脉动推出100%全瓶可回收包装设计,所有生产工厂实现碳中和,生产环节单位产品碳排放相较2004年减少94%,绿色能源占比达69%,废弃物利用率达99.4%;利乐推出的纸包装材料中,70%以上来自可再生资源,其设备、生产线、技术服务及自动化解决方案可帮助客户减少制造运营中能源和水的浪费;浙江青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有效解决了传统冷却设备“保安全,牺牲能源”的弊端,为饮料企业新改扩节能项目提供了工艺安全与节能“双保障”……

  “饮料属于消费品,投资者、监管部门、消费者等相关各方都会对企业的绿色发展保持关注,相关结果会反映在股价市值、政策导向、消费偏好与舆论引导上,进而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当前,相关企业已形成一项基本共识——经营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积极寻找业务增长和减少资源消耗的平衡点,逐步找到人和生态环境共生共赢、和谐相处的方式。”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饮料属于碳排放量相对较小的产业,但仍面临一定的绿色转型压力。”上述负责人解释,一方面,水是饮料的主要原料和生产要素,水资源管理是产业需要不断加强的工作;另一方面,饮料生产涉及农业、制造业、运输业、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低碳减排压力必然将沿着价值链传导至饮料生产企业,从而对其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他建议饮料企业要提升对绿色化转型的重视程度,加快转变思想观念,科学制定相关业务板块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研发应用节能高效、清洁能源、循环利用新技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强化节能降成本、减碳创收益,创新绿色低碳投融资合作模式;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夯实能源及碳排放数据基础,完善低碳节能岗位和队伍,健全配套激励机制。

  “饮料产业要积极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路福平提出,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保障产品安全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他建议饮料产业聚焦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积极推行包装绿色转型,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上加大研究和投入力度,推行节材与节能技术改造,还要在节能减排、绿色物流等方面开展深入且持续的探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向绿色低碳转型,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