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肌少症膳食营养处方及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5)》发布

发布时间:2025-04-16 13:14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肌少症作为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肌肉量减少、肌力下降及躯体功能衰退的疾病,已成为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健康挑战。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肌少症患病率约为12%—25%,80岁以上人群高达67.1%,而营养不良是其核心诱因之一。近年来,营养干预在肌少症防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多项研究证实科学营养补充可显著改善肌肉健康。近日,《肌少症膳食营养处方及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5)》(以下简称《共识》)发布,制定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膳食营养处方和运动干预共识,助力提高老年肌少症非药物治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防治肌少症具有重要意义。

      肌少症发病率攀升

  肌肉衰减综合征又称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骨骼肌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肌肉功能减退的骨骼肌疾病,与衰老、营养缺乏、运动不足和多种慢性疾病相关。

  《共识》指出,我国肌少症的患病率较高,社区老年男性为12.9%,女性为11.2%;养老机构老年男性为26.3%,女性为33.7%,养老机构中高达65.9%的老年人存在肌少症风险。肌少症起病过程隐匿且渐行加重,会增加老年人跌倒、虚弱、死亡等不良临床结局风险。合理营养和主动运动是预防和改善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

  《共识》工作组学术顾问、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主任医师保志军介绍,衰弱有多种不良影响和临床危害,肌少症是衰弱的一环,要把衰弱治疗关口前移,从防治着手来预防衰弱。早期发现肌少症并开展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是促进老年人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策略,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的目标至关重要。

  《共识》工作组组长、上海市老年营养健康质控中心教授孙建琴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肌肉质量逐渐下降。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千金难买老来瘦”。事实上,随着肌肉萎缩和体力衰退,体重过低的老年人容易出现肌少症等问题。营养干预和运动锻炼是预防老年人肌肉减少的两大重要手段。一方面是加强营养,既要有膳食均衡全面的一日三餐作为“大灶”,又要有口服营养补充剂在适当时候充当“小灶”。另一方面是运动,增肌的体能锻炼主要是力量运动,推荐项目有练哑铃、拉弹力带、散步、练八段锦、打太极拳等。《共识》的核心突破在于推动“被动治疗”向“主动防控”转变,建立覆盖家庭、社区、医疗机构的三级干预网络,将防治关口前移至亚健康阶段。

  《共识》将肌少症分为三大类:增龄性肌少症、特殊人群肌少症(高龄、素食、营养不良、肥胖)和疾病相关肌少症(糖尿病、慢性肾病),分别制订膳食营养处方和运动干预共12条共识,并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分级方案四,推荐强度分为A(强推荐)、B(中等程度推荐)和C(推荐)3个等级。《共识》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的肌肉健康评估体系,并提出了合理应用食药物质、健脾养胃补益肝肾等措施,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肌少症患者食养原则为健脾养胃、补益肝肾,遵循药食同源理论,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量身定制个性化饮食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肌少症患者,《共识》给出了针对性的个性化饮食方案。

  对于增龄性肌少症人群,《共识》强调了从年轻时就开始预防的重要性,建议保持规律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随着年龄增长,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D的摄入,定期进行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的评估。

  素食者由于饮食结构的限制,更容易出现蛋白质、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缺乏,从而增加肌少症的发病风险。《共识》推荐素食者选择蛋奶素食,通过鸡蛋和牛奶摄入优质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同时,增加富含优质植物蛋白的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如豆腐、豆浆、豆干等。此外,素食者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素食者可通过食用强化食品或补充剂来获取;维生素D除了通过晒太阳合成外,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补充剂。

  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合并肌少症时,饮食调整尤为关键。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选择低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胸肉、鱼肉、虾、豆类等。同时,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高膳食纤维、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糙米、蔬菜等,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对于糖尿病患者,还需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合理分配三餐热量,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血糖波动过大。此外,肥胖患者应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糕点、饮料等,增加运动量,以减轻体重、改善身体代谢状况。

  对于慢性肾病患者,《共识》推荐,应保证充足能量,遵循个体化蛋白质推荐量,不要过早限制蛋白质摄入。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对于代谢不稳定的慢性肾病患者不推荐低蛋白质或极低蛋白质饮食,有进展风险的慢性肾病成人应避免高蛋白质摄入,非透析的慢性肾病3—5期人群推荐蛋白质摄入量为0.8克/(千克·天)。腹透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2—1.3克/(千克·天),血透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0—1.2克/(千克·天)。当患者食欲减退明显、营养摄入达不到目标推荐量时,应在医生和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口服营养补充。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