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推动临床营养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04-23 13:11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近日,由首都医科大学临床营养学系主办的“引领临床营养发展,推动临床医学创新”学术报告会在首都医科大学举行。会议旨在剖析临床营养发展现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与会专家强调,要通过科技创新、教育赋能、精准干预等手段推动营养与健康深度融合,助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科研创新驱动营养变革

  当下,尽管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营养失衡问题却愈发严峻,成为制约全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指出,“病从口入”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膳食所致,当前人们虽饮食种类丰富,但仍存在关键营养素和功能性物质缺失的情况,进而引发“隐性饥饿”。

  谈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孙宝国表示,多元化是必然走向,满足民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例如,如今人们对奶的选择日益多样,除常见的牛奶外,羊奶、马奶、骆驼奶等特种奶因其特殊营养价值也逐渐受到关注。而在食物多元化的实现途径上,孙宝国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只有依靠现代化科技手段,才能让人们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在食品研发方向上,孙宝国提出“让美味的食品更健康,健康的食品更美味”的观点。他以辣条为例,建议采用叶黄素含量高的面粉制作,这样既能满足消费者对口味的需求,又有益眼睛健康。

  “核心菌群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微生物的总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分享了肠道菌群研究的最新成果——核心菌群“跷跷板”模型,核心菌群可分为“基石功能群”(103株细菌)与“病生功能群”(181株细菌),二者以“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决定人体健康状态。随着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等前沿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深入研究肠道菌群提供了有力工具。

  基石功能群以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等为主,擅长分解膳食纤维和多糖,产生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病生功能群包含肠杆菌科、变形菌门等条件致病菌,携带大量耐药基因,过度增殖会引发慢性低度炎症,与50余种疾病相关。“这两组功能群形成的‘跷跷板’模型能提前6—12个月预警疾病发生。”赵立平表示。

  基于核心菌群模型,赵立平团队提出“基石功能群靶向疗法”。在营养支持方面,开发“全粮+高纤维”饮食方案,通过菊粉、抗性淀粉等益生元选择性促进基石功能群生长,如遗传性肥胖儿童干预3个月体重下降20%,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正常;一名175公斤的肥胖患者通过23周干预,体重减少51.4公斤,肠道阴沟肠杆菌从33%降至0%,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下降82%。在菌群移植方面,建立标准化粪菌移植流程,通过12项质控环节确保安全性,并采用“个性化供体匹配”策略,使移植成功率从60%提升至85%。在智能检测方面,开发“菌群健康指数”评估系统,通过AI算法分析菌群网络结构,量化基石功能群与病生功能群比例,为临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该疗法为精准营养干预开辟了全新方向,未来研究将聚焦精准医疗,针对不同疾病类型开发定制化菌群干预方案,以及推动膳食纤维强化作物育种,从源头改善国民肠道健康。

      教育与实践结合提升营养水平

  营养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关乎医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更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管理起着关键作用。从个人层面看,合理营养是健康基石。如今,营养失衡引发的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病高发,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与寿命。通过营养教育,人们能掌握科学营养知识,调整饮食结构,预防和改善这些疾病。例如,了解食物营养成分后,可合理搭配三餐,保证营养均衡,提升身体素质。

  在医疗体系中,临床营养学教育为医疗团队注入关键力量。医生掌握专业营养知识,在疾病治疗中可提供更全面方案。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晋介绍,临床营养学教材从最初的护理学专业教材起步,逐步构建起覆盖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全学段,涵盖临床医学、护理学、营养保健、助产等多专业的完整体系。

  针对教材建设,杨晋提出“高质量教材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发展”的目标,强调推动“新形态教材”创新,结合AI技术优化知识图谱,实现教材内容的动态更新与精准适配。同时,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卫生出版社将聚焦基层医疗需求,开发适合不同层级医院的培训教材,助力临床营养知识下沉,为提升全民营养健康水平提供教育支撑。

  北京小汤山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莉分享了以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为切入点的无饿医院的建设经验。营养不良对患者危害极大,会增加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死亡率,同时降低治疗效果、治愈率、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为了实现无饿医院的建设目标,医院采取了一系列全面且细致的措施。在培训教育方面,开展全员培训,涵盖院领导、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培训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针对诊疗团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治疗必要性讲解,以及面向患者的三级诊断方法普及、护理技术介绍和肿瘤营养支持知识传授等。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了全体人员对营养不良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在诊断治疗方面,实施营养不良的三级诊断,包括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和营养综合评价,并明确规定了诊断的时间、实施人员和规范流程。同时,规范医院的营养不良治疗,建立从营养诊断到治疗再到疗效评价的规范化临床营养路径,推动营养治疗贯穿肿瘤治疗全过程,包括营养教育、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护理管理方面,成立护理管理小组,培养营养专科护士,开设护理营养门诊,并建立全流程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全面、专业的营养护理。此外,还注重优化诊疗流程,减少诊疗活动对患者饮食的影响,如合理安排检查时间,避免在患者进餐时间进行检查,尽量减少静脉输液对患者食欲的干扰等。

  王莉表示,通过各项措施,无饿医院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和经济效益。以试点科室为例,接受营养治疗的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显著下降。数据显示,单纯肠内营养治疗使住院费用减少13.4%,肠内营养治疗联合营养会诊使住院费用减少17.73%,并发症风险从72.2%下降到9.5%。该模式已在多地推广,为提升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提供了创新实践范例。

      质量把控稳固营养根基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刘明介绍了所在医院建立的临床营养质控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对提升医疗质量、规范治疗流程至关重要。“临床医疗质控体系对确保患者得到科学、合理、安全的营养干预起着决定性作用。”刘明强调道。

  目前,临床营养在我国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在基层推广面临诸多挑战。数据管理方面,很多医院对数据上报不够重视,导致数据缺失或不准确,无法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执行方面,不同医院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规范培训不到位,使得临床营养治疗的效果难以保证。例如,在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环节,部分医院由于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导致筛查结果不准确,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刘明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在行政方面,需要提升质控中心的话语权,通过合理的行政赋权,平衡医院的自主性和管理效能。各级卫生健康委应加大对质控中心的支持力度,明确其职责和权限,确保质控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在技术方面,借助大数据和AI技术,建立智能化质控平台,通过可穿戴设备和定期检查,对患者的营养治疗过程进行自动监测,实时收集数据。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营养治疗数据,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风险。例如,通过分析患者的饮食摄入数据、身体指标变化和疾病情况,预测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规范培训方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制定统一的临床营养治疗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不同医院的医护人员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治疗。通过定期培训、考核和监督,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推动临床营养治疗的标准化和同质化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营养治疗服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主任石汉平在总结中提出,将构建“医—教—研”一体化平台,推动临床营养与精准医疗、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助力提升我国临床营养诊疗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