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03 15:35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本报记者 杨晓晶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我国儿童人口规模日渐扩大,相关消费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儿童食品,是日常生活中的刚需消费,在儿童节这个日子里就自然为妈妈们挑选礼物的首选。然而,记者在走访市场时发现,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让许多家长在挑选儿童食品时陷于盲从。
在北京市一大型超市,记者遇见了正在为孩子挑选辅食的李女士,“宝宝半岁多了,想给她买些小面条什么的。”面对着零散分布在成人产品中的儿童鸡蛋面、儿童蝴蝶面、儿童牛肉胡萝卜面等食品,李女士感到困惑,“太多了,我也不知该选哪种。”李女士在货架前仔细辨别着产品,由于没有标准,她一直在困惑选哪种产品更合适。
其实不少家长也面临同样困惑。他们都表示,因为国内相关产品标准缺失,而且超市里也没有儿童食品专区,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购买进口食品。在一些大型超市,记者发现,在儿童食品板块,仅设有婴幼儿配方奶粉专区。对此,超市方均表示,“我们不设儿童食品区域,但是有进口食品专区,一般家长会从那里选购儿童食品”。
国务院201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要求,要保障儿童食品、用品安全,完善婴幼儿食品、用品的国家标准、检测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强化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建立婴幼儿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如今,0—3周岁婴幼儿配方食品、辅助食品的标准、生产、研发、监管制度已初步建立和完善。但3周岁以上儿童食品领域的监管法律及标准仍处于空白状态。
同时,由于没有与普通食品进行区分,导致企业在生产儿童食品时,其原料以及食品添加剂都按与成人普通食品相关标准执行,从而造成了儿童食品价格虚高、虚假宣传、配料不当等问题出现。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打着“儿童专属”旗号的食品层出不穷,而且价格往往比同类食品高出不少。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此表示,儿童食品行业的良好发展,首先需要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开始。他认为,儿童食品市场消费端有刚需,但是由于国标的缺乏,产业端乱象丛生,“很多企业用成人配方和工艺生产儿童食品。”他表示,由于国标严重滞后于整个市场的发展速度,赶不上行业的创新升级,也让一些不法企业钻了空子。
据了解,由于定义和标准规范缺失,市面上常见的“儿童食品”一般都是依据相应产品类型的安全标准组织生产的,或者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及2017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等,在产品配方的设计上对营养特性的考虑更深入一些。
朱丹蓬分析认为,标准的缺乏也使整体儿童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建立起标准,行业才能发展起来,市场也会归于正常,到时候,超市里也会出现儿童食品专区了。”他表示,实际上,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儿童食品进行了标准规范。如韩国在2013年制定了儿童喜爱的食品营养标签标准,从营养、添加剂限量、代谢方面进行规定,并要求标示“儿童专用”字样食品的配方需进行备案。
近年来,我国从立法上健全3周岁以上儿童食品法律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专家建议,要改善儿童食品标准缺失的现状,首先需要在监管层面,进一步完善检测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儿童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其次在标准层面,应加强风险评估的科学支撑,制定儿童食品使用添加剂的种类和限量。
朱丹蓬认为,标准建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变得有序,行业乱象也会得到整治。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