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呼吁关注“儿童营养权”

发布时间:2019-10-29 17:25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日前,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以下简称“儿基会”)主办、中国营养学会承办的《2019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中国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儿基会发布中文版《2019年世界儿童状况(执行摘要)》。报告提到,全球众多儿童的健康正因为不良膳食以及无法保障其营养权利的食物体系而受到威胁,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将儿童独特的营养需求置于食物体系以及医疗卫生、水和环境卫生、教育与社会保护等支持系统的中心位置。据悉,这是《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时隔20年再度关注儿童营养问题。

  问题凸显 儿童营养不良有“三重负担”

  报告认为,时至今日,全球1/3的5岁以下儿童仍无法获得其成长所需的营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我们在技术、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如果儿童吃不到健康的食物,他们的生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儿基会执行主任亨丽埃塔·福尔(Henrietta Fore)说。

  儿基会对21世纪儿童所面临的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进行了迄今最全面的评估,在报告中描述了营养不良的“三重负担”问题——营养不足、隐性饥饿(微量营养素缺乏)以及超重(包括肥胖)问题。报告指出,目前在全球5岁以下儿童中,有1.49亿生长迟缓;有5000万儿童消瘦;有4000万超重或肥胖,且儿童超重与肥胖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与此同时,有3.4亿儿童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意味着全球半数儿童遭受隐性饥饿。报告将这一现象总结为:“越来越多的儿童和年轻人能够生存,但他们当中很少能够茁壮成长。”

  报告警告称,不良的饮食和喂养开始于儿童生命早期。全球只有2/5的6个月以下婴幼儿能够得到纯母乳喂养,而使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儿童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伴随着儿童不断成长,他们能接触到的不健康食品也越来越多。

  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母亲的健康与营养状况,也有贫困地区儿童缺乏必需的卫生保健服务、适足的卫生设施与清洁用水等,但现代食物体系带来的问题正在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儿基会驻华代表芮心月(Cynthia McCaffrey)在会上说:“简单来说,造成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儿童和年轻人‘身体需要’的食物摄入不足。同时,一部分儿童和年轻人吃了太多‘身体不需要’的食物。”报告也认为,当下的儿童和年轻人吃了太多不健康食物,而健康食物吃得太少。

  全球挑战 健康的食物环境保证“儿童营养权”

  报告提出,包括城市人口的增长和食物体系的全球化给儿童营养带来了大量挑战。当前的儿童饮食结构越来越多地反映出全球“营养转型”的现状——人们常常放弃更加健康的传统饮食,转而青睐现代饮食。对于许多家庭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家庭来说,这一趋势意味着人们越来越依赖高度加工的食物,这类食物中饱和脂肪、糖与钠的含量高,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与纤维的含量低。

  人们大量食用过度加工食品,这样的食品含有很少的完整食物,或者完全没有完整食物,但口感好、能量密度高、微量营养素含量低,这种食品环境被称为“食品沼泽”。全球来看,许多贫困儿童就生活在这样的“食品沼泽”中。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水、空气、土壤遭到破坏,令数百万儿童与年轻人,特别是贫困人群的营养状况每况愈下。

  不仅如此,报告提出,食物体系正变得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食品开始跨国流通,食品生产由少数企业集中掌控——仅100家大型公司的加工食品销售量却占到全球总量的77%。对于世界各地的家庭来说,企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通过营销手段影响了家庭食品消费的食物构成与消费者意愿。

  报告认为,营养不良极大地伤害着儿童的成长及发展。除非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否则无论是儿童自身还是各国社会都难以实现其最大的发展潜力。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全社会必须解决好儿童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营养不良问题,同时将儿童的独特营养需求置于食物体系以及医疗卫生、水和环境卫生、教育与社会保护等支持系统的中心位置。建立良好的服务于儿童的食物体系,将让所有人都受益。

  为此,报告提出将“儿童营养权”置于重要位置,以实现“为儿童提供营养丰富、安全、可负担且可持续的膳食”这一目标。具体来说,一是帮助家庭、儿童和年轻人提高其对营养丰富食物的需求;二是推动食品提供商为儿童利益采取正确行动;三是为所有儿童营造健康的食物环境;四是动员医疗卫生、水和环境卫生、教育和社会保护等支持系统,推动营养改善以取得更大成果,惠及每一位儿童;五是定期收集、分析和使用高质量的数据与实证来指导行动、跟踪进展。

  各方携手 打造健康的儿童食物体系

  在发布会后举行的论坛上,专家们认为,中国在改善儿童营养不良问题上,通过国家层面各项政策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谈到,1985—2014年,我国7—18岁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发生率显著降低。在解决营养不足、隐性饥饿和肥胖问题等方面,我国仍有许多工作亟待开展。马冠生提出,目前我国尚无营养立法,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限制针对儿童的不健康食物推广;尚无针对儿童肥胖的专项行动计划,现有的《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需要更新;针对食物环境的相关措施薄弱。同时,我国社会文化因素对“胖点更健康”的认同导致居民对体型的认知存在偏差、儿童食育缺失、快餐店的不断扩张等,也给我国儿童饮食健康带来威胁。

  在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徐海泉介绍,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已有3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分别对应我国不同阶段的经济与农业发展水平,对我国儿童营养和全民食物供给起到显著的保障作用。2014年全球营养大会提出要着眼于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后,我国紧跟全球步伐,从作物育种入手,一方面着力提升农作物的营养素含量,一方面降低化肥、农药使用,不断提升食物的营养水平与安全性。

  据了解,201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同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开始在试点地区实施,以持续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儿童发展中心主任杜智鑫建议,未来营养改善计划还可以在进一步改善膳食结构、推广至学龄前儿童等方面,为助力学生营养改善提供更好的支持。

  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甄国新介绍,2016年,在国家卫健委与儿基会的支持下,“校园营养师”项目成功落地顺义部分学校。通过开辟营养窗口与农耕乐园、张贴营养宣传单营造正确的食物环境氛围,对学校厨师进行营养知识和烹饪技能培训、组织家长学习营养知识、组织学生参与食物制作等活动,关注重点人群以及让学生保证早餐、减少饮料摄入等行为落实措施,形成家校共育的营养健康系统,助力学生正确营养饮食观念的形成与培养。

  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付晓洁认为,融合体育、心理、医疗与营养的综合健康管理应当成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点;同时,在健康中不应忽视儿童青少年的作用。他举例说,在学校向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健康教育之后,学生会向家庭传播这些知识,且对家长具有积极而显著的影响。他呼吁社会重视学校的综合健康教育,让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

  儿基会正在与各国政府合作,预防和控制营养不良的“三重负担”,并致力于建设健康的食物体系,让儿童在不断变迁的世界中健康成长。福尔表示,要想赢得这场“战斗”,仅凭一己之力是不够的,各国政府、私营部门和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儿童营养问题,共同努力,从根源上解决以各种形式表现的不健康膳食问题。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