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0 11:08 来源:中国食品报
近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三峡库区药用资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天然活性成分预防代谢性疾病领域再获突破。该院青年教师徐敏轩在食品科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食品与功能》(Food & Function)最新一期上发表了李斯特菌相关学术论文。
据了解,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及唯一通讯单位,谭君教授和胡林峰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团队首次设计了一种负载天然药物—漆黄素的多物质联合纳米颗粒,发现该纳米颗粒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诱导的致命败血症相关的小鼠肝衰竭的作用机制,因此该纳米颗粒很有可能成为通过靶向iRhom2来防治细菌性败血症相关疾病的潜在药物。
据谭君教授介绍,李斯特菌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日常生活中,如果将食品保存在冰箱中,就很容易被一种“单增李斯特氏菌”污染,食品未经高温彻底加热处理的情况下食用,就可能出现李斯特菌感染症状。这种由“单增李斯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轻者可仅表现为发热、肌肉疼痛的流感样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脑膜炎或败血症,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该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漆黄素很有可能成为防止该细菌性败血症相关疾病的潜在药物。同时,漆黄素还是一类天然黄酮类活性成分,在很多蔬菜水果里都含有,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为此,该研究团队首次设计了一种负载天然药物——漆黄素的多物质联合纳米颗粒,发现该纳米颗粒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诱导的致命败血症相关的小鼠肝衰竭的作用机制。阐明了天然产物——漆黄素在预防和治疗器质性损伤中的重要作用,首次发现漆黄素可能通过抑制iRhom2的过度激活进而维持细胞的代谢平衡。从而验证了该纳米颗粒很有可能成为通过靶向iRhom2,来防治细菌性败血症相关疾病的潜在药物。谭君还表示,“我们基于该研究成果,将充分挖掘天然产物的作用。”
责任编辑:小雪